沈帥青:抗網購洪流 英商舖加時可救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5/07/09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人人愛網購,一click就落單,英國就擬出新招,讓大型商店在周日加長營業時間抗衡網購,搶回流失的顧客,但當網購已成趨勢洪流,實體店要免於被淘汰,豈是加時就可。

商舖在周日開工,港人視為理所當然,但歐洲文化則不然,有生意也未必做,因其所奉的天主教或基督教都視周日為休息日、傳統上周日又是闔家團聚的日子,故此反過來限制商舖在周日營業的地方不少,例如法國多數地區只讓商舖在每年12個周日營業;較寬鬆的英國,亦限制面積逾280平方米的大型商舖,周日只可在早上10時至晚上6時期間,最多營業6小時,晚上更不得營業。

不過,世界在變,限制周日營業的觀念,也不得不變,英國政府終擬放寬周日營業限制,讓商舖加時。據當地報道指,既是為增加就業、提升旅遊吸引力,更特別的是,當地財政大臣歐思邦明確點出一個理由:要增加實體商店的競爭力,以抗衡網購潮流。

每周增加幾小時的營業時間,用來對抗網購?此舉看似奇怪,但其實不無理由,周日是上班族放假的日子,最多時間出街閒逛,放鬆的心情也令人最有購物欲,但過往在周日,連往百貨公司也有時間限制,遲一點去也要吃閉門羹,自然無癮,惟有轉向24小時也可買的網購。結果商舖流失客源,如今放寬限制,正是要挽回這班愛在假日晚上逛街的購物族。

可是,實體店與網購間的競爭,最難對付的,始終在於網店的價格優勢。網店不用實體店面,又省去前綫服務員,成本低得多;加上網購興起後,已出現一個良性循環,隨着出貨量大,每件貨品價格可推得更低、平均運送費用又可一再下降。

單是價錢吸引力,不是實體店舖比得上,阿里巴巴每年就有「雙11」促銷活動,去年一日內的生意額,就達到驚人的逾500億元人民幣,人人搶平貨,亞馬遜下周就將有「Prime Day」促銷日,更是以全球最大規模的特賣會做賣點。

更甚是實體店面空間有限,網店的空間卻無限,貨品種類比起實體店更多,消費者更不止可選本地網店,還有海外千千萬萬間網店,消費者要找心儀款式,隨時在網上更容易找到。

網購的興起,只是這十年八年的事,但已經如洪水撲來,英國去年網購的銷售額,達到450億英鎊,今年預期再升15%,在其他地方一樣驚人,2013年有美國調查發現,當地人在假期季節的購物首選,不再是百貨公司,而是網店;今年南韓更公布,網購銷售額甚至已超過實體店。

當網購大潮不可阻,就算商舖延長營業時間,搶到人流,但亦要擔心會否只是旺丁不旺財。因近年在世界各地也出現「showrooming」現象,顧客在實體商店找到心水產品後再上網買,美國公司Adobe便有調查發現40%在店舖內的人客,同時用手機上網格價,若大部分人也是如此,商舖即使加時,卻也只是「陳列室」。

既然價格上贏不了,實體店要在網購時代生存,順應顧客加時只是基本,更要拼其他招數。其中之一是網店給不了的服務,要知道顧客逛街不止為購物,而是一種體驗,偏偏網店的限制,就是難有人與人之間的接觸,實體店便既要有貼心的顧客服務,甚至是設計特別的主題活動,例如英國的獨立書店為抗網購,設讀書會、找日本作家辦壽司之夜活動宣傳新書等,就是要讓顧客有特別體驗。

招數之二是要有獨特商品,要與網店賣的有所分別,例如是否能與供應商合作,推獨家設計的商品?又或比網站更早銷售限量商品?

招數之三是加入網購的大潮流,例如不少大型店舖如台灣Starbucks、7-11等,近年亦已設網店,在有實體店之餘,也在網上做生意,進行網上網下大結合,減少被其他網店搶走生意。

英國零售業研究中心在2013年就發表報告預計,受網購影響,未來5年內,當地20%商店或要倒閉,包括書店、唱片店等。是否抵得過這股洪流,便要看各店在加時之餘,會否有上述招數或另備新招「增值」。

相比之下,港人出街shopping的文化,較英國熾熱,行街方便、商舖營業至三更半夜,網購對實體店的衝擊可謂相對較輕,但未來大趨勢始終是網購盛行,無論本地或海外商家也爭相開發,本地實體店的危機只會愈來愈大,要躲開淘汰命運,就考驗實體店如何提升顧客的「購物樂」,留得住人心!

撰文 : 沈帥青